-
兩岸活字印刷文化互動體驗營在溫州瑞安開營
-
唐代壁畫展亮相臺灣 聚焦唐代青年生活風華
“盛世壁藏——唐代壁畫文化特展·三部曲”20日在臺灣南華大學開幕。
-
國慶假期去哪玩?請收下這份特色生態旅游線路
近日,文化和旅游部資源開發司副司長魏立忠在文化和旅游部新聞發布會上介紹,國慶前夕,文化和旅游部與國家林業和草原局將聯合推出14條特色生態旅游線路,涉及河北壩上森林草原、遼東山海、江蘇濱海濕地等。”魏立忠指出,14條線路共涵蓋了3處世界自然與文化雙遺產、6處世界自然遺產、1處世界文化遺產、15家國家5A級旅游景區、28家國家森林公園、74處自然保護地。
-
2024年電影國慶檔十部新片大幕將啟
2024年中國內地電影國慶檔(10月1日-10月7日)于北京時間9月24日8時正式開啟預售,根據燈塔專業版數據,截至當日17時17分,檔期內預售總票房已突破1000萬元(人民幣,下同),僅用時不到10小時,同期預售增速高于去年國慶檔。
2024-09-25
-
文化和旅游部多舉措豐富國慶假期文旅供給
國慶假期即將來臨,人民群眾外出旅游、文娛休閑需求將集中釋放。國慶期間,各地將廣泛開展非遺傳承實踐活動,通過非遺精品展、非遺交流展、非遺民俗體驗等方式舉辦近千場非遺主題活動。
2024-09-25
-
香港中學生體驗剪紙面塑感受中華文化魅力
為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5周年,由香港濟南同鄉會主辦的“非遺文化進校園·泉涌香江慶國慶”活動24日下午在香港道教聯合會圓玄學院第三中學舉行。濟南剪紙藝術院院長王濤和濟南面塑協會會長駱遂應邀來到學校,向近百名學生分享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歷史。
2024-09-25
-
截至今年8月底全國博物館接待觀眾量達9.4億人次
記者9月25日從國務院新聞辦舉行的“推動高質量發展”系列主題新聞發布會上獲悉,截至今年8月底,全國正式備案注冊的6833家博物館接待觀眾量已達9.4億人次。其中,暑期兩個月接待觀眾量達2.99億人次,熱門博物館成為公眾旅游的首選目的地。
2024-09-25
-
沈陽故宮推出盛京圍場專題展
9月25日,“搜苗狝狩 獷武雄風——清《盛京圍場全圖》與滿族人的漁獵生活”正在沈陽故宮鑾駕庫展出。展覽中展出的“清石青緞口平金云紋鹿皮荷包”。
2024-09-25
-
文化中國行丨歡迎“回家”!這些新晉世界遺產地準備好了
今年7月26日,在印度首都新德里舉行的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第46屆世界遺產大會,中國黃(渤)海候鳥棲息地第二期順利通過評審,上海崇明東灘等5處提名地擴展列入《世界遺產名錄》。蛇島老鐵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管理局副局長 王小平:從今年的8月25日開始就啟動了老鐵山秋季猛禽的監測,去年全年監測赤峰鷹6000多只。
2024-09-25
-
屋檐上的文脈|尊尊懸塑滿堂彩,精雕細琢文脈長
2024-09-25
-
美如打翻的調色盤!秋日里的中國每一幀都是風景
八達嶺長城作為世界級文化遺產,吸引了國內外游客爭相“打卡”。清晨時分,在巴音布魯克濕地,成群的野生天鵝或在濕地悠閑覓食,或展翅飛翔,或在空中盤旋,優雅靈動的水中“精靈”為秋天的草原增添了活力。
2024-09-25
-
數座古建燈光“上新” 扮靚北京中軸線上的地標建筑
國慶臨近,北京中軸線上的鐘鼓樓和永定門城樓進行了景觀照明提升工程,扮靚中軸線上的地標建筑。宋軍還介紹,今年采用了極窄光束角的燈具,方向性很強,避免了溢散光的溢出,既減少了對環境的光污染,也節省了燈具的數量。
2024-09-25
-
秋染田野遍地金黃 勾勒出希望的田野上豐收好光景
在山東省濟寧市兗州區,32萬畝玉米迎來了收獲期,當地積極調動農機、社會化農業服務組織等,幫助村民搶收、烘干。在新疆和田縣塔瓦庫勒鄉巴克敦村色素辣椒種植地,椒農們拿著袋子采摘辣椒,然后封袋、裝車,忙得不亦樂乎。
2024-09-25
兩岸快評更多
- 精準打擊、有法可依,大陸方面懲治“臺獨”已付諸行動!
- 美國長期拖欠對臺軍售,民進黨當局只能甘當“冤大頭”!
- 美國對臺軍售問題層出不窮,民進黨當局為何仍一意孤行?
- 賴清德加大豢養網軍開啟“洗腦”工程,臺灣民眾當警惕!
-
閩臺農業聚焦鄉建鄉創,走深共融互通之路!
部委快訊更多
- 國家安全機關對三名臺灣資通電軍現役人員立案偵查
- 國防部新聞發言人張曉剛就美對臺軍售答記者問
- 國防部:美制武器不是民進黨當局的“護身符”,而是其自取滅亡的“索命繩”
- 國務院關稅稅則委員會:停止執行對臺部分農產品進口零關稅政策
-
國務院關稅稅則委員會停止執行對臺部分農產品進口零關稅政策
地方快訊更多
- 第十六屆“重慶·臺灣周”:跨越山海又相逢,融合發展啟新篇
- 同吟一首詩共敘兩岸情 首屆渝臺青年賽詩會在奉節舉行
- 新疆舉辦“迎國慶、看發展、敘情誼”臺胞臺屬座談聯誼活動
- 第20屆亞洲空手道錦標賽暨第3屆亞洲殘疾人空手道錦標賽在杭開幕
-
江西省臺辦學習莞臺高新產業園先進經驗